綜合格鬥 (MMA) 是一項結合多種武術技巧的競技運動,包含拳擊、踢腿、摔跤、巴西柔術等。MMA 比賽的勝利方式多樣,包括 KO、降服和裁判判定。
本文將探討 MMA 常見的專業術語,並深入研究影響 MMA 表現的關鍵身體特徵。
MMA 格鬥專業術語
- 拳擊 (punch):用拳頭擊打對手。
- 肘擊 (elbow-blow):用肘部攻擊對手。
- 踢 (kick):用腳踢擊對手。
- 打擊 (strike):泛指拳擊、踢擊、肘擊、膝擊等攻擊方式。
- 扭抱/固 (clinch):近身控制對手,限制其行動。
- 抱摔 (takedown, TD):將對手摔倒在地。
- 防抱摔 (takedown defense, TDD):防止被對手摔倒。
- 封閉式防守 (closed guard):躺在地上,雙腿夾住對手腰部進行防守。
- 開放式防守 (open guard):躺在地上,雙腿沒有夾住對手進行防守。
- 翻轉 (sweep):將壓在自己身上的人翻轉到自己身下。
- 巴西柔術 (Brazilian Jiu-Jitsu):一種以地面纏鬥為主的武術。
- 木村鎖 (kimura):一種利用手臂鎖住對手關節的降服技巧。
- 膝擊 (knee):用膝蓋攻擊對手。
- 下鉤拳 (under hook):一種由下往上鉤擊的拳法。
- 斷頭台 (arm-in guillotine choke):利用手臂鎖住對手喉部,使其窒息的降服技巧。
- 降服/對方認負 (submission):對手因無法忍受疼痛或被鎖死而拍地認輸。
- 擊倒 (knock out, KO):將對手擊打至失去意識。
- 技術性擊倒 (technical knock out, TKO):裁判判定一方因受傷過重無法繼續比賽。
- 通過擊倒取勝 (By knockout):以 KO 或 TKO 方式獲勝。
- 通過降服/對方認負取勝 (By submission):對手拍地認輸。
- 通過裁判確認點數取勝 (By decision):比賽結束後,裁判根據雙方表現判定勝負。
- 裁判判定一致 (Decision (unanimous)):所有裁判判定結果相同。
- 裁判判定有分歧 (Decision (split)):裁判判定結果不一致 (人數 2 比 1)。
- 平局 (Draws):雙方表現相當,無法分出勝負。
- 無效比賽 (No contests):因一方意外受傷無法繼續比賽,但雙方勝負未分。
MMA綜合格鬥特點
綜合格鬥 (MMA) 是兩名運動員在統一規則下進行對抗的身體運動。自 1993 年終極格鬥錦標賽 (UFC) 成立以來,MMA 在全球迅速崛起,從早期缺乏監管的地下賽事,發展成為現今備受關注的主流運動。
MMA 規則允許選手運用多種技巧,包括打擊技 (如拳擊、踢腿、肘擊、膝擊) 和擒抱技 (如抱摔、降服技)。
職業 MMA 非錦標賽通常進行三回合,每回合五分鐘,回合間有一分鐘休息;錦標賽則增加為五回合。比賽的結束方式包括擊倒 (KO)、技術性擊倒 (TKO)、降服、裁判判定或取消資格。
MMA 技術的多樣性使選手可以專精於特定領域,如擅長降服的選手,或發展全面的技能。
由於 MMA 涉及多種因素,選手需要具備多樣化的身體素質,包括強大的力量、爆發力、無氧和有氧能力。這種多樣性也使得難以確立 MMA 的明確條件要求和最佳訓練指南。
在評估相關特徵時,研究人員可以著重於表現特徵 (如爆發力、力量、間歇能力) 或支持這些系統的生理機能 (如有氧能力)。在 MMA 中,表現和生理指標都對獲勝至關重要,因此本文將這兩者統稱為「身體特徵」。
MMA 格鬥身體特徵研究
綜合格鬥是一項多面向的運動,勝利方式多樣,因此對於影響表現的身體特徵研究也相當廣泛。
1. 力量特徵
力量是MMA中非常關鍵的生理特性,包括最大力量、反應力量和爆發力量。最大力量反映了運動員在承受外力或抗重條件下,所能發揮的最大力量。
反應力量涉及肌肉在快速收縮前的預拉伸,這在打擊或迅速反應時尤其重要。爆發力量則是在動作較慢或需要大量力量的情境中(如抱摔)發揮的力量。
- 力量 (strength):產生力的能力。
- 最大力量 (maximal strength):一個人所能產生的最大力量。
- 反應力量 (reactive strength):快速從離心到向心肌肉收縮的能力。
- 爆發力量 (explosive strength):肌肉緩慢的拉伸收縮功能。
2. 代謝特徵
綜合格鬥比賽通常是高強度且間歇性的,這要求運動員具備良好的無氧和有氧能力。無氧能力涉及在短時間內的爆發力和速度,而有氧能力則涉及在低強度動作和高強度間歇的恢復期間。
- 無氧能力 (anaerobic capacity):在無氧狀態下產生能量的能力。
- 有氧能力 (aerobic capacity):在有氧狀態下產生能量的能力。
3. 重複努力能力
在綜合格鬥比賽中,選手需要在高強度和恢復之間反覆切換,這種能力被稱為重複努力能力,由無氧和有氧系統共同促進。
- 重複努力能力 (repeated effort ability):在給定時間內以一定強度完成給定任務的能力。
4. 靈活性/柔韌性
綜合格鬥運動員需要一定的柔韌性和靈活性以適應比賽中的各種技巧和動作,如高踢和一些防守動作。
- 靈活性 (mobility):特定關節的運動範圍。
- 柔韌性 (flexibility):特定肌肉的運動範圍。
5. 身體組成
考慮到綜合格鬥按體重級別劃分,運動員的身體組成(肌肉和脂肪比例)直接影響其表現。適當的體脂百分比可以提高動作的效率和速度。
- 身體組成 (body composition):身體脂肪、肌肉、骨骼等組織的比例。
綜合格鬥比賽的特性
MMA 比賽的持續時間加上高強度特性,對選手造成極大的生理負荷。研究顯示,回合後的乳酸值明顯高於賽前,表明 MMA 比賽主要由無氧系統驅動。
除了無氧需求,MMA 也對有氧系統造成巨大壓力,因為高強度間歇之間的休息時間有限,而比賽回合可能較長 (總時長 15-25 分鐘)。然而,若比賽以 KO/TKO 或降服方式迅速結束 (UFC 最快 KO 記錄為 5 秒),有氧需求將大幅降低。
時間運動分析研究顯示,MMA 選手在比賽中經歷高強度和低強度動作的時間比例不一。del Vecchio 等人報告的工作休息比為 1:4,而 Miarka 等人報告的高低強度比為 1:3。這些差異可能源於競技水平、國家等因素。Miarka 等人還指出,選手體重也是影響因素,輕量級選手 (如次輕量級 57 公斤) 比重量級選手 (120 公斤) 在比賽中進行高強度動作的時間更長。
MMA 對無氧和有氧能力的需求比例因人而異,尤其在長時間回合中。工作休息比、總比賽時間和強度也可能受選手個人風格影響。不同風格的選手在歷史上各有興衰,這可能影響 MMA 對身體特徵的普遍要求 (圖 1)。
不同勝利方式可能與不同風格和技能組合有關。例如,摔跤選手更可能透過降服而非擊倒或裁判判定獲勝。
不同格鬥背景的選手可能具有不同的生理特徵。例如,擁有豐富拳擊經驗的 MMA 選手與擁有豐富巴西柔術經驗的選手,儘管參與同一運動,其特徵可能截然不同。這些因素使得決定 MMA 勝利的關鍵身體特徵變得相當複雜。
綜合格鬥的技術和戰略
綜合格鬥不僅是體力和技術的較量,也是策略和智慧的比拼。選手必須根據對手的弱點和比賽進程不斷調整戰術,有效利用各種技術來控制比賽節奏。
了解這些技術和戰術不僅有助於選手提高競技水平,也能增強觀眾的觀賽體驗。
綜合格鬥 MMA 實際應用與訓練
運動員在訓練時應著重於增強上述提到的各項生理和技術特性。這不僅包括力量和耐力的訓練,也涉及技術和戰略的學習。教練應根據運動員的個別特點,選擇合適的訓練方法來最大化其戰鬥潛力。
結論
綜合格鬥是一項複雜的運動,需要多種身體特徵的綜合發展。力量、爆發力、有氧和無氧能力、重複努力能力、靈活性和身體組成都可能影響 MMA 表現。
未來研究應更深入探討這些特徵,以及不同格鬥風格對身體特徵需求的差異。
想要了解更多關於拳願明星格鬥賽的資訊,請查看關於拳願或關注拳願社群媒體。您將能獲得最新的賽事預告、選手介紹、比賽結果等資訊,與我們一同見證台灣綜合格鬥的蓬勃發展!